目前分類:氣功相關 (12)
- May 15 Mon 2017 05:10
打坐時怎麼能專註一點進入冥想狀態?
- May 14 Sun 2017 09:30
屢見不鮮的短文
版大吉祥!
幫您找到一篇短文《隱士:透視孤獨》
體驗孤獨的過程從東方到西方屢見不鮮
許多人都會想起《湖濱散記》(Walden)一書的作者享利.大衛.梭羅,他在華爾騰湖畔隱居二年又二個月,他宣稱,其目的就是要把聖經「六天工作,一天休息」的教誨顛倒過來。
而他也奉行這樣的生活實驗,一個禮拜只用了一天來賺取生活所需或是尋找食物果腹,其餘的六天全都用來與大自然交談,所謂的交談即是放下俗世的牽絆,與田野和樹林對話。
- May 13 Sat 2017 04:19
妙禪師父 如來精舍 坐禪的方法?
- May 12 Fri 2017 06:11
請問有坐禪的人,你們平均一次坐多久呢?
- May 11 Thu 2017 02:22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無法修得智慧,何以故?
這種的叫做=文字綁約⋯
利用對於釋迦牟尼的迷信崇拜⋯
把眾生的心力以及資源:利用-對於-開智慧的《迷思》⋯
轉成對於佛教《毫無戒心》的《付出》,藉以吸納眾多的《粉絲》⋯《信徒》⋯
搶信仰人口的《市佔率》⋯
- May 10 Wed 2017 02:48
相應部43相應1經/身至念經,請問甚麼是身至念??
一、所謂的「身至念」其實就是身念處,這是四念處之一,念處是心念所聚焦之處,念處的修行,目的在培養當下覺知能的能力。身念處是將心聚焦在身體上的一種訓練。
二、身念處的訓練包括定、慧兩項,可導向無為之道:
1.定的修行:開始時主要在培養專注力,亦即禪定的功夫,若經常作身念的練習,可以不斷提升心的專注力,會獲得基本的定功。
2.慧的修行:有了基本的定功後,有能力對於身體的狀況,作更微細的觀察,透過不斷地訓練,最後便可體証到我這個色身,本質上是無常、苦、空、非我,由此破身見,即佛教所謂的「見法」,亦即體悟宇宙真理之義,一旦見法後,便斬斷了煩惱的根源,從此對於世間事物,不再執著,貪嗔等煩惱日見減少,在一定期間內,必定斷盡所有煩惱,証得涅盤無為。
因此說身至念導向無為之道。
三、身念處的具體修行方法:
〈一〉.身念處的修法,漢傳佛教較少教導,南傳佛教則有詳細的教導。
〈二〉.其修行項目甚多,目前在台灣的教學,較常為學者採用的有
- May 09 Tue 2017 12:14
之前打都有氣功保命,這次沒氣功忽然不會打了
點右邊是 把花粉放在王身上....而你則在差不多接近 15公尺以外的距離
花粉1點/不點就好 然後不要貪著放來燒王 反 正不差 那一丁點的傷害
就算你的花粉在CD 直接在他第一發出來時按蒲公英 隱身會有6秒時間
在那6秒時間別攻擊就會在隱身中幫你把餘下的火箭全擋
友情我是 完全沒在用...
本文出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15000015KK02686
- May 08 Mon 2017 10:33
請問止觀與靜坐有何不同?
一、止觀即是定、慧兩種修行法門:
1.止:是修禪定,亦即訓練內心的專注力,並扶助一些粗煩惱,不單是佛教,各種宗教都有修止的方法,包括祈禱、念佛、數息法、持咒、誦經、禪坐等,認真練習,都可有一定效果。
2.觀:觀是觀照的智慧,這是佛教獨有的特色,不與其他宗教所共。有了定的功夫,在出定後,繼續對內在的身心或或外在事物作微細的觀察,以了解身心及宇宙的本質,由此解脫煩惱與輪迴之苦。修觀的方法亦有多種,包括五陰、十二入、四界、四諦、十二因緣等
二、靜坐是修行者經常採用的方法,透過靜坐,配合念佛、數息等修行禪定,亦可進一步修行觀慧。
三、佛教的修行法門有多種,在行住坐臥、舉手頭足、一呼一吸之間,隨時隨地都可修行,因此除了靜坐之外,尚有行禪、立禪、臥禪、生活禪、非靜坐時的念佛、持咒等多種修行方法。
以下內文出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06000015KK05617
- May 07 Sun 2017 02:23
不做自己 想法 與 思維 的奴隸?
[想法]..來自於自己個人生命經驗的比較分別.
[思維]..意志的呈現-->要怎樣的身口意行.才會有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果??
[自己]...就是認為有個可以主宰心念與身行的[我]存在.
無論,[想法][思惟][感受]....其實都是因緣生滅的現象.
- May 06 Sat 2017 00:30
強姦後自首要被關幾年?
你好,針對你的問題我的參考回答如下:
第一、不論是針對最新或舊的法律規定,強制性交罪就是有侵入之行為即可成立,不論你過程粗暴或溫柔,只要有當事人非意願情形下,使之性器與性器、或性器與他人身體其他部位有侵入性行為,就屬於強制性交罪。
當然法院還要審酌你過程中有無共犯等或對方是否未成年、或下藥性侵等情狀,如有上述狀況則就會成立加重強制性交罪,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至於確定要判幾年要看法官怎麼判,看你的造化。
- May 05 Fri 2017 01:11
西北雨短心得:電影《派拉諾曼:靈動小子》
如果說有哪一部近年的歐美動畫超越動物方城市,
我選的一定是這一部《派拉諾曼:靈動小子》
哈哈,當然這樣的比較並不公平。
光製作費用,派拉諾曼就少了不只一半,
在票房表現上,更是只有動物方城市的十分之一,
更不要說其他宣傳、廣告、周邊。
- May 04 Thu 2017 10:20
禪修那麼耗費時間精力,為什麼我們還要費事禪修?
禪修並不容易,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此外還需要勇氣決心與紀律,它需要許多我們平常不喜歡而且還會設法逃避的個人特質。這些特質簡單來説,就是兩個字“魄力”。禪修需要魄力,相形之下,坐下來看電視當然要簡單得多。因此,為什麼要費事禪修?為什麼要浪費可以出去玩樂的時間與精力?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你是人。
——德寶法師《觀呼吸》
禪修能從內在徹底轉化一個人
《法句經》是本古老的佛教經典 (比弗羅伊德還早數千年),其中有一段説道:“你現在的樣子是你過去的果;你未來的樣子,則是你現在的果。惡念的後果會一直跟着你,就像牛尾被牛拖着走一樣;清淨心的後果也會一直跟着你,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樣。沒有人一一包括父母、親屬與朋友在內,能像你自己的清淨心一樣幫助你。訓練一顆良好的心,將會為你帶來快樂。”
禪修的目的就是淨化內心,清除困擾你的貪心、瞋恨與嫉妒等煩惱,禪修為內心帶來平靜與覺醒,達到一種安定與內觀的境界。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受過教育的信徒,相信知識會讓人更文明。不過,文明只能從表面修飾一個人,讓高尚而世故的謙謙君子,承受着戰爭與經濟崩潰的壓力,卻一籌莫展,因為害怕懲罰及帶來的後果而守法是一回事,因為清除那會讓你偷竊的貪慾以及唆使你去殺人的瞋心而絕對地守法,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丟一塊石頭到河裏,流水會把它的表面磨平,但是它的內在卻不會改變。把那塊石頭丟到紅通通的火爐中,它會熔化,整塊石頭從裏到外就此改變,文明只會改變一個人的外表,禪修則能從內在徹底轉化一個人。
禪修被稱為“偉大的老師”,它是淨化的爐火,透過覺知,緩慢而確實地運作。你的了解愈深入,你就愈是具有彈性與耐性,而且愈慈悲,變得像完美的父母或理想的老師,隨時準備好寬恕與包容。你因了解別人而愛人,因了解自己而了解別人。你深入內觀,看出自我的虛妄以及你自己的人性弱點,你了解自己並且學會寬恕與愛人。當你學會對自己慈悲時,那麼,對他人的慈悲也就油然而生。一個禪修有成者已經對生命達到深刻的覺悟,他或她必然會對世界有着深刻無私的愛,你的傲慢蒸發了,敵意也枯竭了。禪修很像是開墾新生地。要在森林闢出一片田地,首先得清理樹林,將殘株拖離。然後犁田,施肥與播種,最後才能收成。開發內心也一樣,你應該先清理路上的各種障礙物,把它們連根拔起,讓它們不會再長出來,接着你必須施肥,在心田裏灌注精力與紀律。然後你播種之後才能收割信心,戒律,正念與智慧的果實。